為了制定電腦字型格式,四大科技巨頭進行了一場爾虞我詐的爭鬥。在遙遠的 1980 年代,美國科技公司進入白熱化的戰國時代,競逐一座不知在何方的聖杯:不遠的未來,人們會擺脫紙筆尺規,設計工作都將移到電腦上進行。
透過電腦,能直接看到工作成果會是什麼模樣。一旁的印表機則能把這影像變成實體的文件,品質與過去的印刷術完全不相上下。不只如此,還可以透過「網路」把成果即時分享給任何人。戰況激烈,改變世界的關鍵技術年年爭相推出。這瘋狂競爭將帶來人類史上最大的變革之一。現在,我們把這段歷史稱為:桌上出版革命。
但他們得先克服一個難題:字型。
本作插圖特別感謝大小設計劉獻隆設計師精心繪製的插圖。另外也特別感謝 But Ko 與丁光光提供的編輯建議。
登場人物介紹
Adobe (C-3PO 與 R2D2 合飾):發明 PostScript 技術,開創向量字型技術先河;又是設計師的好捧油,對於如何做出美美ㄉ事物相當熟悉。這整套技能讓他們在這場戰爭中具有左右戰局的地位。
Google(尤達大師 飾):2016 四巨頭中唯一沒有參加到當年字體戰爭的角色。但因為 2000 年後逐漸站穩網路龍頭一哥的地位,所以在字型有很大的話語權。
Apple(達斯・維德 飾):黑暗的帝國,強大的黑暗原力。在 1984 年推出第一台可以讓個人在家、在辦公室選字型的 Mac 電腦,1985 年推出第一台支援向量字型的辦公室雷射印表機⋯⋯,這些機器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,可以說是「桌面出版革命」的主要推手。只不過,再好的裝置也得有軟體支援,於是 Apple 便與 Adobe 展開合作。但是⋯⋯
微軟(賈霸 飾):當強大的黑暗帝國大肆開啟桌面出版革命時,微軟起初還只是居於被動的男二女二角色。只不過,隨著自家產業日益壯大,黑暗帝國也進入中衰,策略又不佳,微軟漸漸在格式大戰中佔上風,並得到了最後的勝利。
1984:變革第一槍 PostScript
有始以來,做文件都得用實體物品,不管是鉛字,或照相排版的感光玻璃盤,字都是有重量的。電腦發明後,文字變成一種虛擬的程式。
一開始電腦只能以點陣的方式表現文字。由於只能理解點與點的相對位置,當時的電腦是沒有曲線的世界。
在那個時代也還沒實現「所見即所得」(WYSIWYG)。1980 年代,螢幕上看到的是一套字型,印出來可能是另一套字型,與我們熟悉的情境非常不同。印個帳單、報表、稿件,頗為方便,但若要用於平面設計;想有美的表現,使用過去的印刷術還是比較好。
1984 年,一間剛成立沒多久的小公司 Adobe 發明了 PostScript,一種讓電腦了解何謂曲線的描述語言,開了變革第一槍。這意味著電腦文字將可能與過去印刷術的文字一樣美麗。經典的 Adobe Originals 系列,例如 Adobe Garamond, Adobe Caslon 都是應運 PostScript 而生的字型。
1984:Hello,我是第一台能讓你選字型的電腦
當時,另外一項了不起的事情是蘋果的 Mac。這是第一台可以讓使用者自己在家、在辦公室選字型的個人電腦。同時,它也是第一台有圖形介面(GUI)的個人電腦,讓使用者能更直覺的用電腦創作。
隨後,在 1985 年,蘋果公司又發表了 Apple LaserWriter,這是第一台能讀取 PostScript 的雷射印表機,同時也是最早問世的消費型雷射印表機之一。有了電腦、圖形介面、美麗的向量字型與雷射印表機,理論上就已經初步奠定了「個人能在家自己印文件」的「桌上型出版革命」了。
什麼才叫酷?所見=所得才叫酷。蘋果表示:Adobe,你⋯⋯
截至目前為止,Adobe 與 Apple 這哥倆好的合作看起來前途無量呢!不過⋯⋯真的有這麼好的事嗎?正所謂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。PostScript 並不是免費讓蘋果用的,雖然 PostScript 很厲害,但授權金也非常高。
這也就算了。但蘋果真正在意的是想要實現「所見即所得」。這時候,在螢幕上看到的還主要都是點陣字。雖然印出來已經可能是向量字,但是要實現「所見即所得」還有一段路!
這是科技人心目中最酷炫的理念:在電腦上看到的,輸出後就是一樣的結果。所以蘋果非常希望 Adobe 可以透露 PostScript 的原始資料,讓電腦也可以在螢幕上運作向量字。
不過 Adobe 就是不答應呀!萬一這個搖錢樹被你們黑暗帝國學過去了怎麼辦呢?不敢輕易放行的 Adobe 訂定超高的授權金,讓 Apple 知難而退。
1989:聯合次要敵人,打擊主要敵人
於是在 1989 年,蘋果繞過了 Adobe,找來這方面的次要敵人:微軟,一起開發新的向量字型格式:TrueType。賈霸,呃不是,微軟就在此時站上了桌上型出版革命的舞台。
TrueType 終於實現了蘋果對於所見即所得的願景。
1990:Adobe 的新希望——ATM 與 MM
隔一年,Adobe 搶先於 TrueType 推出的九個月前,推出了 ATM。不是自動櫃員機,而是 Adobe Type Manager。這讓螢幕可以預覽 Type 1 字型 Type 1 是 Adobe 開發,用於 ATM 與 PostScript 的字體格式,支援字體渲染。Adobe 已於 2023 年 1 月停止支援 Type 1。在印表機印出來的樣子。
不過接下來才厲害:Adobe 還想推出一個非常重磅的功能:Multiple Master。簡稱 MM。
MM 預料將能實現不同字體型態的即時演變。例如使用者可以自己操作介面,把字體從「極粗」體調整為自己需要的「極細」體。若能實現真是太神奇太強大了呀!
1991:帝國大反擊——TrueType GX
不過,Apple 畢竟不是省油的燈。不久後,TrueType GX 就推出了。與 Multiple Master 相似,能達到字體即時變化的目的。不過卻用了比較聰明的方式,讓字體設計師可以不用做那麼多事,卻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。
而且,還進一步地提出了替換字符與連字功能。這些東西是什麼呢? TrueType GX 內建的連字與自動取代功能,可以做到即時的變化。例如在文件裡輸入 coffin,裡面的 fi,在特定的字型與特定的軟體中(例如 Adobe Garamond 在 Mac pages)可以做到即時的變化,替換成 fi 連字。
理論上,這樣的技術應該又會帶來一波天翻地覆的革命:只裝一個字型檔,卻能做到 5 個字型檔的事,聽起來怎樣都很划算啊?
但是不論是 Adobe Multiple Master 或 TrueType GX 都面臨一樣的問題:太超前自己的時代,只好玩自己的遊戲。那時候連電腦都還沒有到非常普及,平面設計用原本的字型也已經夠了。可以自動算出中間值的技術無用武之地,而兩家公司也有一定程度的封閉性,沒有別人(例如一票字型公司)要加入一起玩的情況下,這樣的技術暫時面臨停滯。
話雖如此,直到多年以後的 iOS 7 ,蘋果仍是用 TrueType GX 打下的基礎,來實現所謂的 Dynamic Type 動態字型變化。而這種自動演算的方法雖然暫時退出了商業字型市場,卻在造字軟體上實現了,fontforge 跟 Glyphs 都有這樣的功能。
而 2016 年的多螢幕時代,四巨頭坐下來談的,正是把這些先進功能放回字型檔裡面的事。
1997:絕地大反攻——OpenType 推出
歷史再度重演。
雖然 TrueType 當初可是微軟與蘋果一起發展出來的,但 TrueType GX 卻是 Apple 獨佔的技術,不願意與微軟分享。
這個時候,微軟已是個人電腦領域的領袖了。想要有 TrueType GX 的功能在新的 Windows 系統中,但又得不到蘋果的幫忙。結果就做了當年蘋果做過的事情:與敵人的敵人確立新格式。
這一次的新格式就是後來數十年電子裝置支援的主要字型格式:OpenType。
不但與 TrueType GX 一樣,支援連字與替換字符,還兼容萬國碼 Unicode 一種在電腦上常見的字元編碼方式,主要解決以往各地區編碼不一致,資訊交換會變成亂碼的問題,讓資訊處理更為一致且易於流通。詳見 jf 字體口袋書。,讓其他語系的作業系統也可以顯示向量字型,方便公司的全球佈局。 格式大戰後來是由 OpenType 勝出了。
不過,OpenType 的支援度,還是相當有障礙。
以在 2016 年推出的金萱來說,就遇到了很多比較舊型的軟體不支援 OpenType。甚至連有些版本的 Office 也對 OpenType 格式支援度不足。
2016:原力覺醒——OpenType 1.8
過了快二十年,來到了多螢幕的時代。
在這個時代,每個人常常在不一樣的螢幕之間流轉。這些螢幕上面的字,大小並不一樣。很 one size fits all。先前的 TrueType GX 與 Multiple Master 技術終於遇上它們適合的時代。
若各大作業系統、軟體陸續支援,未來的 OpenType 可能將讓我們做到只要移動一個滑桿,就可以改變字體的圓角、粗細、寬度、斜度等面向,設計師更能享受字型檔的強大,而讀者的體驗也可能會更好。
就在 2016 年九月,三個相爭已久的宿敵:Adobe、Apple 與 Microsoft,終於坐下來談。這次還加上後進者,網路一哥 Google,共同宣布推出新格式:OpenType 1.8。把 1990 年代就發明的 Multiple Master 多主板科技加回字型檔中。使用者可望在各大文書、設計軟體,甚至網頁瀏覽器中,使用這種即時變化的功能。
就像影片所示:
在不遠的未來,我們或許可以在網頁、排版設計軟體裡面這樣調整中文字型。格式大戰的故事也還會持續下去。